学生 | 教职工 
中文   EN

景德镇陶瓷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以陶瓷命名的多科性大学,是全国首批31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之一、94所具有资格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的高校之一,现已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陶瓷人才培养、陶瓷科技创新和陶瓷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学校坐落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现有湘湖校区、新厂校区及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古陶瓷研究中心,占地面积1970亩,校舍建筑面积75.8万平方米,设有11个教学学院(部、系)及研究生院、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国际学院,全日制在校生2.3万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2500余人。

历史沿革:学校肇始于1910年由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等人创办的中国陶业学堂。1948年升格为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成为国内首所陶瓷高等学校。1958年经江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本科建制的景德镇陶瓷学院。197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原轻工业部直属高校。1998年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西省管理为主。1999年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并入学校。1984年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3年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6年更名为景德镇陶瓷大学。在115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根植于陶瓷行业这片沃土,坚持“养成明白学理、精进技术人才,以改良陶业”的办学宗旨,“培养为陶瓷业服务的尖兵”的人才培养目标,“脑手并用、科艺结合、专攻深究”的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了“诚朴恕毅”的校训,“勉知力行”的校风和“发扬国粹、利民裕国”的精神。

学科专业:学校注重艺工并重、艺工商交融,突出“设计艺术和陶瓷工程”优势,构建形成了“艺术设计与陶瓷文化、陶瓷材料工程与智能制造、陶瓷经济与管理”三大优势特色学科群。现有“设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科学技术史”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美术与书法”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1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近年来,学校学科建设实现提质升档,设计学进阶全国第一方阵,美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位于先进行列。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现有本科招生专业53个,涵盖工学、艺术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理学、法学、交叉学科等9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3个。

师资队伍:学校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汇聚了一批享誉海内外的陶瓷艺术家、雕塑家和陶瓷工程专家、学者。现有专任教师1000余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人员500余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重大人才计划青年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2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22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以及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省5511科技创新人才、省“双千计划”人选、“井冈学者”特聘教授、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领军人才、省突出贡献人才、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省文化名家、省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四个一批”人才、“赣鄱俊才支持计划”人选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00余人次。

教育教学:学校科学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组评价“学校历史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是一所具有很高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陶瓷大学”。学校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等。近年来,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其中1项为参与)及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充分彰显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特色。

人才培养:近年来,学校不断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着力构建有特色、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三全育人”陶大模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持续扩大,“美术思政”育人成效凸显,建成全省首个学生红色文化艺术作品陈列馆—润心馆。学生在各类课外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中屡获佳绩,荣获各类国家级、省级奖项600余项。学校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创意、创新、创业“三创合一”、学业、专业、就业、职业、创业“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自主创业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就业创业工作案例入选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100个典型案例(江西省唯一)。

科学研究:学校长期致力于陶瓷材料、生产工艺、装备技术创新研究,拥有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首个)、陶瓷新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33个,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全国日用陶瓷标准委员会等一批国家级专业协会和机构常驻学校,构建形成了全方位服务并引领陶瓷行业发展的完整科技支撑体系。近年来,围绕传统陶瓷、高技术陶瓷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进行攻关,创造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成果,并先后荣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学校主办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陶瓷》《陶瓷学报》及《中国陶瓷工业》,享誉国内外陶瓷业界。

社会服务:学校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陶瓷行业科技进步,与全国各大产瓷区、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在龙泉、上虞、德化等地合作共建产业研究院,全面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化、战略咨询等社会服务工作,300余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生产力,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组织实施一批环境艺术打造及景观雕塑设计类项目,为陶瓷文化传播和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首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获批成为科技部科技服务业行业试点单位、具备“可移动修复资质”(江西省首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落户学校并成为江西省首个进入第二个运行周期的TISC机构。中国陶瓷发展研究院成为江西新型智库。

文化艺术:学校开创和发展了“现代民间青花”“陶瓷综合装饰”“现代瓷画艺术”“意象雕塑”等艺术表现新形式,推动中国现代陶瓷艺术个性化、多元化、国际化发展。先后为伊丽莎白等国外政要设计制作礼品瓷,承担完成“7501”毛主席用瓷、人民大会堂用瓷等设计创作任务。吕品昌教授领衔创作“建党100周年主题雕塑工程”大型主题雕塑《信仰》。学校教师获得全国美展金、银、铜奖和“中国美术奖”特别奖,500余件作品被国内外著名博物馆、美术馆收藏。近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陶瓷分会、中国文化艺术促进会陶瓷分会、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陶瓷艺术品鉴证委员会、中国古陶瓷学会教育中心纷纷落户学校,成功举办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发展论坛、“china·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赛等高端学术活动。

国际交流:学校先后代表国家在法国卢浮宫、希腊亚洲博物馆、法国大皇宫、纽约联合国总部等重要场所举办高水平的师生陶瓷艺术作品展,将博大精深的中华陶瓷文化和陶瓷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近年来,全面深化与世界各地在陶瓷教育领域的互鉴互容互通,作为牵头单位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国际陶瓷教育联盟,成功创设“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高端学术品牌,与景德镇市人民政府联合申报并获批2026年第52届国际陶艺大会主办权,建设推广“唐英瓷坊”海外陶瓷文化中心。主办陶瓷工程、陶瓷艺术、陶瓷文化、陶瓷教育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坛),连续三年承办教育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获批中外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专项计划。入选江西省首批中外人文交流基地高校。与国外50多所高校建立校际友好合作关系,先后培养了来自各大洲近60个国家的3000余名留学生。

办学声誉:学校先后为社会培养了10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在中国陶瓷界,被誉为“陶瓷黄埔”——在全国各大产瓷区,到处都有学校的毕业生,并造就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家、科技领军人物,创造了科达、箭牌、金意陶、简一、欧神诺、道氏等一大批中国著名品牌,为中国陶瓷产业创新发展撑起了一片蓝天。在中国艺术界,享有“陶院现象”美誉——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培养的艺术类毕业生人才辈出、成果显著,一大批已成为我国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和重点美术院校、科研院所的学科带头人,为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繁荣发展落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学校办学经验及成果获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中央主流媒体持续聚焦关注,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报道,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多个正面宣传热点,产生广泛而积极的社会影响。

百年追梦,砥砺前行。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陶瓷大学服务陶瓷”,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着力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朝着全面建成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高水平陶瓷大学迈进!(数据截至2025年3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