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沈佳杰 方欣羽)“此君拍摄多逢磨难,”指导老师王万兴对于学生陈阳的毕设创作之旅,既觉欣慰也不由得感慨,“他历经了百转千回,还动了真情,这部纪录片才终能呈现出来。”今年,2018级动画专业毕业生陈阳终于顺利完成了自己的毕设创作,其摄制的作品《白马之春》,在毕业答辩会上大放异彩,收获评议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后,最终被评选为我校的优秀毕业设计作品。

“是缘分罢,听到‘白马藏族’的第一刻起就给我种柳暗花明的感觉……”,一次偶然的契机,陈阳在与哥哥的对话中第一次听到有关白马藏族的事迹。冥冥中,一条来自大山深处的“线”跨越千里,紧紧地将陈阳、“白马藏族”联系在一起。这个神秘又充满魅力的民族,所展现出厚重瑰丽的民俗传统文化深深地吸引住陈阳的目光,也为毕设多次尝试未果、苦恼已久的陈阳打开了新的大门。

采访期间,陈阳手中摩挲着白马藏族文化非遗传承人班杰军雕刻的“池哥昼”面具,其不仅代表原本所象征的文化符号,它还承载着陈阳驻留白马藏族时的珍贵回忆和继承、发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收藏面具——陈阳想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曾作为景德镇陶瓷大学国旗护卫队的一员,长年累月在红旗下艰苦训练,培养了陈阳深入骨髓的爱国自豪和社会责任感,正年轻,正是满腔热血酬壮志时。同时,也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陈阳,在社会快速发展、文化却走向趋同的当今,独特的民族文化该由谁传承、谁来发扬?


“……我想用我的方式把这颗‘深山明珠’带给所有人……”,《白马之春》开篇序言,陈阳的愿望真挚而单纯。农历岁初,春天即将到来……纪录片的讲述也就此开启。一群生活在中国甘肃省文县铁楼乡草河坝村的白马藏族人,沿袭着先祖留下的生活方式,用独属于他们自己的信念、自己的方式,传承他们的文化,去唤醒属于白马藏族的春天……
随着《白马之春》的播放,跟随陈阳的视角走进深山僻处、走近白马人的生活,顷刻间观者映入满眼是春。总揽整片不难发现——“春”是贯穿始终的主题,“池哥昼”技艺传承者雕刻面具毕,以春色润笔勾勒;村民火把节际点燃火把、围着篝火跳舞,在一年之春许下来年安康;“池哥昼”舞者身穿“盎然春意”,为挨家挨户送去美好祝愿……心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陈阳的心态悄然发生转变,拍摄过程中既遭遇变故、曲折,也能收获惊喜、感动,原本设计好的情节、分镜头在真实的文化活动面前显得无比单薄,从编剧、导演到一位最朴实的场景纪录者,“我想以记录者的身份,去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把真实的‘白马民族’展现给大家。”陈阳表示,“虽然也造成拍摄素材过多,花费超出实际的制作成本,但我想这是值得的。”
“夜幕降临,人们高举着希望的圣火,开始下山。这气势如同一条火龙,起始展露龙头,继而展现龙身,接着抖出龙尾,腾挪扭摆,奔腾而下。全寨男女老少一路振臂高呼,蜿蜒曲折的穿越山路……”谈到印象最深刻的部分,陈阳展示了纪录片“火龙下山”的片段。片中短短的几分钟凝结着陈阳奋勇“斗争”的数个小时,扛着几十斤的设备,行走在村民放牛走的小土路,脚踏着泥泞的地面,一边是悬崖、一边是荆棘,恶劣的拍摄环境考验的不仅是陈阳的技术能力,还有继续坚持下去的决心毅力。为保证画面的稳定准确,他常顾不上眼下的自己,下山时发觉疼痛,已是“披红挂彩”。
完成前期拍摄只是第一步,为了让《白马之春》圆满呈现,陈阳在后期也下尽了功夫。怎样为画面调色?怎样组接镜头、解说配词、配乐等等。起先查阅资料、观看教程自学,后请教老师朋友、专业从业者,几个月间对作品的不断打磨,所幸功夫不负有心人,纪录片达到了陈阳想要的效果。“当我第一次看完自己的成片,脑海里真的只有感恩,”陈阳感恩父母,家人对他无条件的支持;感恩老师,他们给予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最后,感恩白马藏族,白马人民的热情配合,才最终让理想走向现实。最后,陈阳说:“我实现了自己的想法,未来我也将继续投身文化传播的事业中。这段探索追寻白马藏族文化的时光,会是我一生的财富。”
《白马之春》通过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的智慧与哲学,为都市人寻找到内心的平静、身心的平衡。在漫漫人生旅途中,陈阳将带着豪侠之心,信心和责任心继续前行。
(责任编辑:刘小清 审稿:张小将 刘小清)
上一篇:景德镇陶瓷大学与景德镇高新区开展产学研合作座谈
下一篇:传承与创新——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座谈会在景德镇陶瓷大学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