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 教职工 
中文   EN
陶大新闻
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与设计学科荣获两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时间:2023-08-11  点击:[]  作者:  来源: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批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教师〔2023〕4号),公布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名单。我校美术学院院长黄胜教授主持完成的《陶瓷艺术研究生“艺匠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获批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我校设计艺术学院徐志华教授、院长邹晓松教授参与的《四方协同·项目驱动·全程融入:地方院校产品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实践》项目成果获得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四方院校为:江西师范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理工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此次获奖是对我校教育教学与省内院校充分融入同时又具有陶瓷艺术特色的教学模式的充分肯定,也代表着我校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成就。本次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共评出成果284项,其中特等奖成果1项,一等奖成果35项,二等奖成果248项,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共评出成果572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70项、二等奖500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与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并列的国家级奖项,是目前我国教育领域的最高奖励,每四年评选一次,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最高检阅和展示。

陶瓷艺术研究生“艺匠合一”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1.成果简介

成果面向我国陶瓷艺术高层次人才培养,围绕中华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发挥景德镇陶瓷大学植根陶瓷行业的办学传统和千年瓷都基地办学优势,运用现代艺术教育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手段,结合陶瓷艺术创作的匠心、手艺和工艺特性,构建了陶瓷艺术研究生“艺匠合一”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培养“信念坚定、道德优美、艺术纯粹、致用利人”陶瓷艺术创新型复合型的“艺匠合一”人才为目标;以陶瓷雕塑创作与理论研究、陶瓷美术历史与理论研究、陶瓷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产品设计与陶瓷材料研究为培养方向;开展传统陶瓷技艺研究、生活陶艺研究、陶瓷材料研究、陶瓷工艺实践、陶瓷经典论著选读等学习与训练;聚焦专业学习、学术研究、技能训练、窑口考察、艺术创作、展览竞赛等教学环节和内容;融合导师和匠师两支队伍,强调“器以载道、和合共生、守正出新”的思想,以“技近乎道、艺通乎神”的境界塑造学生的匠心,以“言传身授、摹摩累日”的方法锤炼学生的精湛手艺,构建了师生融入产业和园区,培养基地建在产区和工厂,教学课堂走进窑口和博物馆,艺术实践深入作坊和创意集市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学校、导师、匠师、产区、窑口、企业六位一体的培养机制;构建了“导师+匠师 ”结合“课堂+窑口”、“研究+创作”结合“创新+转化”、“学校+产区 ”结合“平台+项目”的陶瓷艺术研究生“艺匠合一”的人才培养路径,形成了“一个目标、四个维度、四个模块、三个路径、一个机制”有机融合与多重叠加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2.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及其方法

(1)“导师+匠师 ”结合“课堂+窑口 ”,培养学生动手创新能力。

融合导师与匠师两支队伍,以省级“陶瓷设计与美术”研究生导师创新团队为引领,以文化领军人才和校外一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名家、行业技能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为主体,将传统陶瓷造型设计、陶瓷装饰设计、陶瓷工艺材料等专业课程与龙泉窑、宜兴窑、巩县窑、耀州窑、磁州窑、石湾窑等窑口、匠师及工艺技术相结合,发掘窑口作坊的多元性、丰富性、独特性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等特性,整合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强化学生对传统陶瓷技艺的学习,优化专业创新实践内容,培养学生动手创新能力。

(2)“研究+创作”结合“创新+转化”,培养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

发挥江西省“双一流”高峰优势学科“陶瓷设计与美术”的综合优势,加强陶瓷艺术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助推“新艺科”建设。以文献研究、田野考察、名师访谈、学术研讨等形式系统梳理、探讨中华优秀传统陶瓷文化和当代陶瓷艺术创新的优秀成果,通过项目驱动、专题研究、讲座论坛等方式夯实理论基础,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材料、工艺、形式和语言等方面探索当代陶瓷艺术的语境和表现形式,通过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陶瓷艺术大展、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及学校主办的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CHINA·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赛等展览展示平台,检验学生学术的创新转化能力。

(3)“学校+产区”结合“平台+项目”,完善产教融合协同培养机制。

依托学校国家级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基地、中国陶瓷艺术设计研究中心、省级名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省陶瓷艺术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陶瓷产业卓越人才培养联盟等教学科研平台,与全国各产瓷区紧密合作,联合建立陶瓷艺术研究院等利益共同体,以实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协同育人。通过非遗项目、科研项目、产品设计、文创研发、展览和大赛等形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工厂、深入生产一线,把艺术创作成果转化于产业迭代升级中,把成效展现于产业青睐度、市场美誉度和文化认可度上,主动对接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产学研合作由短期、松散、个体合作向长期、紧密和系统结合转变,完善产教融合协同培养机制。

3.成果的创新点

(1)培养理念创新:提出了“艺匠合一 ”的陶瓷艺术研究生培养新理念。

基于学校百十年“脑手并用、科艺结合、专攻深究”的人才培养理念与传统,结合陶瓷艺术手艺性、工艺性和文化性的特点,围绕文化传承、学术研究、工匠精神、艺术创新等四个维度,坚持学术与手艺融汇,创新与传承融合。在培养方案制定、课题设计、产区考察、窑口训练、平台实践、成果汇报等培养过程中把“艺”和“匠”合成一体。

(2)培养方法创新:创建了导师为主匠师为辅,课堂与作坊等相结合的陶瓷艺术研究生培养新方法。

通过聘用陶瓷匠师为研究生第二导师,导师与匠师并肩协同。导师侧重学术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匠师侧重造物方法和手艺传承的指导,让学生深入瓷区窑口,走进工厂作坊,近距离接触行业与匠师,直观体验行业发展的脉搏和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准确把握产业发展的需求和优秀匠师应具备的品质与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学术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能够为新时代造物的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3)培养机制创新:构建了“共轭式”陶瓷艺术研究生培养新机制。遵循“教与学要以做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紧扣陶瓷艺术研究生“艺匠合一”人才培养目标,以学校为主体,导师为主导,通过与产区签订校地战略协议,在窑口设立陶瓷艺术研究院,在企业建立研究生创新工作站,与匠师签订长期聘用合同等方式,构建了学校、导师、匠师、产区、窑口、企业等六位一体的“共轭式”培养新机制,实现了同心协力、同向同行。

4.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陶瓷艺术研究生培养质量高。

近10年研究生自主创业的人数和指标居全国同类院校首位,毕业研究生成为新型陶瓷产业的主力军,创立的“蓝印东方”“南山造物”等百余家陶瓷艺术品牌,引领了当代生活美学的新风尚;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输送了千余名高层次陶瓷艺术人才;60余件作品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景德镇国际陶艺双年展等,20余件作品在中国陶瓷艺术大展中获金银奖,在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等大赛中荣获金奖。

(2)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丰硕。

成果有力支撑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江西省首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等称号;先后获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完成省级研究生专题教改项目2项;获得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在高水平刊物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陶瓷设计与美术学科2021年被评为“江西省高峰优势学科”;教师团队获得省示范研究生导师创新团队、省名师工作室、省“金牌研究生导师”、中国陶瓷艺术与设计杰出贡献奖等奖项和荣誉。

(3)成果推广价值和辐射作用明显。

受益面广。自2012年至今覆盖的学校陶瓷设计与美术学科研究生,占全校研究生的40%;先后完成了9项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人才培养项目和8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训,为行业培养了近千名高水平人才;在景德镇3万余名“景漂”中,70%以上成员直接或间接得到成果的专业化训练和影响。

辐射作用明显。成果在全国13所高校艺术类专业推广和应用。2016年在省政府主办的江西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广会上,学校作为唯一高校代表作了典型发言。

社会关注度高。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11月14日考察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时,高度肯定学校创新创业成果,吕金泉教授受到了李克强总理亲切接见;教育部简报(第188期和1264期)《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近百家媒体专题报道了学校人才培养成效;学校在《中国创新人才指数2021(高校)》报告中的大国工匠人才指标上居全国高校首位,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

四方协同·项目驱动·全程融入:

地方院校产品设计创新创业人才

培养探索实践

1.成果简介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发[2010]3号)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后面简称双创)教育,是服务于创新式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基于此,经学校与学院组织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讨论,2011年9月,我校产品设计专业确立“立足地方,培养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需要的双创人才”办学定位。针对产品设计双创人才培养普遍存在“校内外协同不够、教学模式单一、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不足”等问题,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形成“‘四方协同、项目驱动、全程融入’的产品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2013年始,学校依托“基于理论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设计类课程体系改革”以“聚焦生活美学、注入空间活力、创新设计教育、培养红色文化、陶瓷文化方面的人才”的理念为抓手,重构了以“三色:古色、绿色、红色”为特色的设计学专业培养模式。

本项目依托聚焦百姓乡农、注入空间活力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的价值引领。“百姓乡农”:农民生活与乡村产业建设,农民精神及物质文明共进。通过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与建设百姓乡农的目标的融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提升其责任意识与家国情怀,用艺术点亮乡农,促进乡农绿色发展、文化繁荣与风貌提升。

本项目协助申报的基本定位是通过构建“真境、真题、真做”的三真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亲身实战,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实现艺术设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校经过近10年积累与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果。

景德镇陶瓷大学硕、博点设有陶瓷装饰设计、陶瓷产品设计等专业方向,并开设环境设计与陶瓷工程、产品设计与陶瓷材料等专业方向;拥有国家一流设计专业建设点8个。

近5年,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率达90%,获得红点设计一等奖、各类全国赛一等奖多项,其他国家级、省级竞赛800余项;学生全员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在百姓乡农与特色城镇建设服务中,获得省最佳创意、最佳设计奖各多项,生活陶瓷多项设计得到采用,产值数千万元;学生及团队成员完成省部级科创课题近30项,拥有知识产权近50项,实现成果转让1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数十篇,国家社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5%,学生创业数量不断增加,获得教育部充分肯定的学生创业名校之一等典型硕果。

完成了国家一流专业、省一流专业、特色专业和省重点学科等平台建设,建成国家一流课程多门、省慕课多门,出版实践类教材20余本;拥有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基地1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多个、校示范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十几个,实验中心、工作室、校内外实践基地日益增多;完成“生活美学——建筑陶瓷、日用陶瓷、景观陶瓷”等重大社会服务项目上百余项;多位教师获聘国内外行业协会常务委员等社会兼职,获得行业工匠等荣誉;教学案例被多家媒体报道、中国未来十年设计学引领成员,研究成果多次登上了学习强国。

2.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及其方法

我校在艺术设计应用型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价值引领、路径探索、机制创新。

以“四方协同、项目驱动、全程融入”的产品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理念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实战能力培养模式,旨在培养有责任意识与家国情怀、能快速适应工作环境、独立或协作完成真实项目的艺术设计人才,打通学校与社会无缝对接,适应百姓乡农的需求。

(1)成果导向式推动思政融入教学,组织乡村采风与竞赛实践。

将“产品创意点亮乡农”的责任意识与家国情怀作为思政主题融入教学。根据课程教学、项目实践、素质活动不同形式思政育人特点,对教学内容、案例、方式、考核标准进行改革探索,组织教师培训交流,规范课程标准,开展相关主题的教学研究,举办教学成果展览展示、公开课活动;对接乡农景观建设、传统文化振兴、农副产品及红色文化方面等实践项目,组织调研采风、提炼实践主题、设计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竞赛与展览活动,主办“产品创意点亮乡农”、文创设计大赛、创新创业博览会等设计活动,引导学生主题选择、亲身实战。

(2)创设真境、真题、真做的“三真”实践教学体系。

艺术设计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图

将实践能力分层,研究生硕士重点培养艺术创新能力,专业硕士研究生突出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博士研究生强化综合理论及实践能力。引入真实项目,通过实验中心、艺术工作室、校内外实践基地实现对接,以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参与教学、共同指导项目三种形式,接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素质拓展三个渠道。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以混合翻转教学模式、全员工作室导师制或公司制、项目团队制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开展项目实战;融合学生、教师、社会三方评价完成效果考核。完善管理机制,制定了引企入校、校内外实践基地、实验中心、工作室等管理办法,出台服务地方工作推进方案。

(3)跨学科专业共建课程体系、校内外结合组建团队,实现机制创新。

在新文科发展理念指导下,打通学科专业壁垒,硕博士专业构建共建、共享、互选、跨修的课程体系。设置基础教研室,共建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群,优化课程10门,出版特色教材6本;跨学科专业组建课程团队,建设12门共享课程;各专业提供6个课程模块,建设专业互选机制;设置跨商科、工科两大学科的选修课模块。组建校内外、跨学科、跨专业联合指导团队和实践团队,在课程实践、工作室实践、课题实践、素质拓展实践中大力推进协同合作,如机械自动化与工业设计教师共上《智能设计》课程;景德镇市昌江广场公共文化发展服务项目中多个专业协同推进。

3.成果的创新点

(1)创建了基于“产品创意点亮乡农”理念的设计人才实战能力培养新模式。

为了跨越学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坚持“聚焦百姓乡农、注入空间活力”的育人理念,创建了设计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将百姓乡农建设目标与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目标融合,并落实到具体课程、项目教学中;将“实践能力”明确为以硕博士生创意实践能力为主,并从实践能力层次分解、项目引入转化机制、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多维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细化构建的培养新模式。

(2)构建贯通了“引入-转化-实施-评价”一体的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

社会项目到学校教学,需要项目对接、转化、实践与反馈,故以创新实战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了硕博士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对实践能力分层引导,分层建构实践课程体系,“艺术创新实践-专业创意实践-设计理论综合实践”逐层提升实践能力,提供给研究生阶梯式成长支持。构建项目引入-转化机制,理顺项目实践平台、渠道、结合方式等,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教学实施方法上推广项目驱动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在现有的导师工作室制度下大力推进公司制,强化第二课堂的育人成效,与硕、博士管理加强联动,通过专业教师带领团队方式将素质拓展、暑期实践等活动与社会实战服务紧密结合。

(3)探索形成了跨学科专业、校内外结合的协作育人新机制。

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多专业同时布局建设,教学资源、实践项目共建共享,课内外共通,教学学工联动,有力地推进了合作协同育人新机制的形成。搭建了共建、共享、互选、跨修的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实质性地推动了教学改革,达到合作学习、共同提升,成为推动团队协作的坚实基础;搭建校内外、多专业的指导团队,组建多专业、多工作室项目团队,通过课程实践、项目实践、素质拓展活动等多种渠道推进协同合作,有力地促进了专业间、学科间,以及校政企之间多维联动。

4.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改革受益面广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硕、博士实践能力得到提升,社会实践意愿强烈,在项目实践、学生科创、学科竞赛中取得丰硕成果。近三年来学生参赛率高达90%,在红点和全国“挑战杯”等各类国内外竞赛中获奖800余项;学生积极申报参与各类科研课题,参加教师社会服务项目(横向)直接金额近200万,社会效益逾亿万元,获得各类知识产权数十余项,获得多项国家级研究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生每年毕业设计选题约70%直接来自社会服务项目,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项目实践的比例达100%。

9年来设计学专业近千名学生直接受益改革,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就业率达96%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5%,许多毕业生成立了个人的公司。

(2)改革模式、方法有成效,专业建设取得一定成果。

团队获得国家一流专业、省特色专业,建设了教育部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教育部产学结合协同育人中心、省高校示范性实验中心、创意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研究院、VR特色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高等研究院等一批产教融合平台。

建设了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课程与教材:建设了2门省一流课程,《生活景观艺术》等一批数字化课程获得立项,在省高校在线开放平台上建课向社会开放,并被苏州大学等多所高校选用。《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等多本教材联合洛阳科技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省市所高校选用。

持续开展教学改革,教师教研能力快速提升: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参与2022年教育部教学成果奖申报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5项,省级优秀教学案例40项;主持省级教改项目12项、省级科研项目40项;同时新增多名教学名师,新增硕博导5人。

(3)改革被媒体多方报道,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研讨会案例分享,公开课展示,作品联展,推介成果。在2015、2016江西省本科院校“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研讨会上作案例分享,向全省几十余所高校专家展示成果;国际双年展、瓷博会,将师生作品推向市场;接待上百多所外校师生、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考察与交流。

2022年4月《中文传媒》以“从一块普通陶艺砖发现建筑之美”为题报道了本研究成果,涉及本成果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文汇报、中国教育在线、新华网、学习强国等媒体多次向社会报道了跨专业联合授课。2019年在“创意点亮乡农”的项目建设中由于表现出色获得景德镇市政府的公开表彰。新冠疫情中专业学子涌现出许多典型案例,近40条新闻被学习强国等各媒体平台广泛报道,还有许多学生志愿者切实投入到一线战斗中,彰显了学子“匠心躬行”的新风尚。

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是拥有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办学层次,且具有设计学博士后流动站。学院下设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动画、公共艺术、数字媒体艺术、陶瓷艺术设计、艺术与科技、包装设计等9个本科专业11个专业方向。学校是江西省设计学联盟盟主单位,设计学学科2022年评为江西省高峰优势学科。专业建设上,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动画、公共艺术、陶瓷艺术设计等6个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校高度重视高水平教学成果的培育和申报工作,与省内外高校强强联合,加强统筹、精心组织、严格把关。本次获奖是学校多年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质量立校工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志性成果。学校将充分发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再接再厉,努力培育更多优秀的教学成果。

(责任编辑:吕丽芳)

上一篇:设计艺术学院“红色走读”暑期社会实践团举办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展
下一篇:景德镇陶瓷大学吕品昌教授出席“瓷的故事— —中国与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世纪交流”文化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