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 教职工 
中文   EN
陶大新闻
双年展深度访谈 | 专访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
时间:2024-04-10  点击:[]  作者:  来源:

齐喆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

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秘书长

中国壁画学会副会长

首届教育部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

中国非遗艺术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广东省“特支计划”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

Q:国内不少城市都举办过全球性的艺术大展,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您对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整体评价如何?您觉得双年展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A:这是一个真正国际化的陶艺双年展,涵盖的国家资源非常多,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精彩的陶艺作品。与第一届相比,本届双年展作品的艺术深度、展览的整体面貌、学术性方面有明显的成长。

在中国,在景德镇这个陶瓷之都,能够拥有一场非常国际化、学术水平较高的国际陶艺双年展,无疑会对中国的陶瓷高等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激发创作者在中国陶瓷精神中的当代性创新,对中国陶瓷艺术全面的当代化发展发挥良好的作用,这无疑是景德镇国际陶艺双年展最大的特色。

“瓷的旅程——2023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巴西特别展现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平行展中的“巴西特别展”,我觉得每个国家和地区对陶瓷都有不同的理解,都是非常有趣的。陶瓷是一种非常在地的材料,它既是纯国际化的,又是地域文化的载体。

我在看展时深刻感觉到,面对同一材料时,彼此的思考方式有着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恰恰呈现出陶瓷文化的多元性和整个人类文明的多元性,我们都能理解,而且非常欣赏。

双年展现场

Q:亚洲诞生了“日本美浓国际陶艺展”和“韩国京畿道世界陶艺双年展”两个比较有影响力的陶艺(赛事)展览,他们都是基于陶瓷城市的地缘优势举办的,您觉得在景德镇举办国际陶艺双年展,有哪些突出的地域文化优势能够助推双年展成为高质量、国际化、可持续的陶艺展览?

A:我曾在世界各国考察过一些陶艺教育和个体艺术家的状态,毫无疑问的是,景德镇是全球无可替代的存在。就陶艺创作而言,景德镇拥有深厚的陶瓷传统和延续至今的陶瓷文脉,中外陶艺家对此都有类似“陶艺家天堂”的表述。诚然,景德镇这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上,不仅拥有世界唯一一所以陶瓷命名的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还有着为创作者提供材料、技术、文化支撑的强大资源优势,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城市不仅在中国仅此一家,放眼全球也是鲜有的。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景德镇的城市重心从陶瓷生产转向陶艺创作,双年展的举办对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乃至整个城市的公共文化建设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Q:双年展上40余件获奖作品中,有6件是广州美院工艺美术学院的师生作品。您能否谈谈这六件作品,它们分别具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A:双年展上获奖作品6件,入选作品可能更多,可以代表广美陶瓷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面貌和水平,也是广美工艺美术学院在陶艺教学方面多年尝试所积累的成果。

广州美院 赵淋|山海共生Ⅱ (双年展获奖作品)

这些作品有对材料自身可能性的延伸以及个体化的呈现、风格的突破等,比如获得双年展“道氏艺术奖”的赵淋,获奖作品是他研究生毕业创作中的一部分。他当时做了一系列《山海共生》的作品,采用泥条盘筑一体成型的方式,作品体量巨大,烧成后高达两米,刻画了大量《山海经》中人、神、怪的有趣形态,以当代语言呈现古老传说,这是年轻一代的探索。当时在我们学校做毕业展的时候,他的作品就成了网红打卡地,年轻人有强烈的共鸣。

广州美院 杜沁芬|生命的诗篇 (双年展获奖作品)

广州美院 徐志伟|阳关三叠 (双年展获奖作品)

六件获奖作品中还包括杜沁芬和徐志伟两位老师的作品,他们在材料语言的表达方式上,做了多年的个体化语言的研究,都是比较成熟的艺术家。其他青年学生的作品最大的特色是可能性更多、个性鲜明。

“个体化”也是广美教学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同学院同专业的学生,也不强调面貌的统一性,广美鼓励“个体化”的呈现,学生学的是精神,不是外形。陶瓷是一种兼具包容度和限制性的材料,如何用这种材料来展示和自我的关系、和时代的关系,这是学生们要学习的。

双年展现场

Q:双年展是一个学术、包容、国际的陶艺平台,入选作品大多融合了工艺与艺术的内核要素,您认为工艺美术与当代艺术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

A: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社会需求以后,会有精神上的追求。而工艺美术在今天,特别是高等院校里的学院手工工艺,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既有物质性,又有精神性,它需要培养一批对高品质生活有追求的受众。

当代艺术是以陶瓷材料为基础,以手工制作为语言途径进行当代陶艺的创作,是更纯粹的领域。想要进入当代艺术的语境的创作者,需要在精神性上,更加精准、执着,持续地推进和深入在一个思考路径上,它要引发大众对社会现状、对历史文化的思考,还要介入当下生活。

陶瓷是一种媒介,是一条途径,其核心还是思想。工艺美术即使进入艺术领域,还是要与生活产生更亲近的联系,而当代艺术可以走得更远,不妨先锋一些,多些锐气。

双年展现场

Q:您在双年展上的关注点是什么?是否对当代陶艺呈现出的发展趋势有所判断?

A:作为广美工艺美术学院的学科带头人,我比较关注人才队伍的培育,青年创作者的艺术道路是否持久且具有精神深度,他是否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自我追求的目标,而不是片断化。因此我希望通过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的不断举办,看到同一位作者从青年时期一路前行的发展脉络、持之以恒的轨迹。

双年展整体上还是朝着当代艺术的方向在发展,并呈现出几种趋势:一是中国传统雕塑和传统陶瓷的造物方法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时代碰撞以后,用传统的方式和传统的语言创作,呈现出当代的面貌。

第二类就是摒弃陶瓷的功能性,将其视为独特的有文化内涵的塑形材料和方式,用当代艺术的路径深入探讨,创作者展现的不是材料本身,通过语言精纯性的表达,展现自身的精神内涵,这样的作品显然也更能打动人。

 

双年展优秀作品全国巡展(北京站)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现场

Q:2024年1月,双年展优秀作品全国巡展(北京站)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展,此前先后在龙泉、佛山展出,双年展借助巡展平台,辐射全国的陶艺创作、交流和陶艺教学,您如何看待双年展对中国陶瓷艺术教育的重要推动意义。

A:全国巡展的模式非常好,双年展总策展人吕品昌教授曾说,“一个好的展览本身就是一个好老师、好课堂。”我们也组织了广美陶艺专业的师生去佛山石湾看双年展优秀作品巡展,对大多数师生而言,他们需要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思维方式,而且陶瓷是强调材料语言的三维艺术媒介,现场观看,甚至触摸、聆听、感知这些作品,给人的感受与看图片是完全不同的。

巡展会推动社会大众,不仅是学院,培育对当代陶艺认知的观众,我觉得这个意义非常大。从学院陶艺教育的角度来看,巡展可以让师生接触到高质量的作品,发现材料的可能性,传统与科技、影像与观念在作品中都有体现,同时在我们“介入空间”和“当代艺术发展”两条路径上极大地拓宽了师生视野。

与个展不同的是,巡展上有十几个国家的作品集中展示,呈现了国际陶艺当下发展的基本面貌,丰富的材料语言表达和观念输出,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也会有很大帮助。

(责任编辑:吕丽芳 审稿:计颖 兰茜)

上一篇:【聚焦审核评估】学校开展审核评估自评自建集中研讨
下一篇:讲座预告 | 苏新平——我的艺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