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曾梓欣 雷世杰 图/钟孟颖)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6月29日至7月4日,景德镇陶瓷大学“牢记嘱托强国有我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景德镇文化遗产创意设计暑期大思政实践队深入御窑厂、落马桥及观音阁三大瓷业片区等地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窑址探瓷魂破译千年文化密码

实践队来到御窑厂遗址、落马桥窑址建筑遗迹、观音阁窑址、湖田古瓷窑址和湘湖兰田窑遗址等地,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访谈和工艺体验等方式,解码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基因密码。在御窑厂,残窑与瓷片堆印证了明代官窑盛况;落马桥元代龙窑展现了古代窑炉精巧;观音阁馒头窑遗存勾勒出民窑烟火;湖田窑影青瓷片彰显了宋代“饶玉”之美;兰田窑青白瓷标本揭示了制瓷业起源。队员们仔细观察着一件件瓷片,了解每一片残瓷背后的工艺革新与审美演变,深切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的深刻内涵。

里弄寻瓷脉解码千年窑火记忆

实践队深入陶阳里文化街区等地开展实地调研、访谈,追寻深藏于寻常巷陌间的陶瓷生产生活密码。弄堂中斑驳的砖墙上依稀可见旧时坯房的印记,狭窄的巷道仿佛仍回荡着当年挑坯工的号子与辘轳车的声响。队员们仔细观察遗存的作坊基址、淘洗池、晾坯台等设施布局,采访了非遗传承人,斑驳的砖墙、狭窄的巷道,仿佛仍在诉说着当年“坯房栉比,窑火相望”的生产盛景。如今,景德镇陶瓷产业从“手作传承”到“创新转化”,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

码头溯瓷源重现万里航运史诗

实践队先后探访了承载景德镇瓷器外运枢纽使命的三闾庙古码头,以及被誉为“高岭土故乡”的高岭瓷土矿遗址(含东埠古码头)。在三闾庙古码头,深嵌青石的车辙印痕和古驳岸遗迹,见证了当年“舟帆蔽江”的运输盛况;在高岭瓷土矿遗址,队员们考察了矿洞和东埠码头,了解了“高岭土”这一“白色金子”如何通过昌江水系支撑起景德镇的千年窑火。从矿洞深处开采的高岭土,经昌江水系运至景德镇,支撑起千年窑火;而以高岭土命名的“高岭石”,更成为世界制瓷业的通用术语。这既是自然馈赠的“地球礼物”,更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队员们纷纷表示:“我们不仅要守护好这些文化遗产,更要讲好它们背后的中国故事,让世界看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实践队员周宇晖表示:这一次的实践活动是一次“寻根之旅”——寻文化之根,寻使命之根。当双脚真正踏在御窑厂的青石板上,双手触摸到窑址的夯土壁时,那些曾在课本上读到的“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等关键词更为具象生动。未来,我们愿以此次实践为起点,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解码者”与“传播者”。我们深知,文化强国的征程上,每一个青年的努力,都是持续点燃千年窑火的薪柴。
据悉,实践队将以创新思维活化陶瓷文化资源,研发系列文创产品,用青年视角讲述跨越千年的窑火故事,把一件件文物、一条条里弄、一处处窑址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信息讲深、讲透、讲活,推动相关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沉睡的文物在“社会大课堂”中真正“活起来”“会说话”,使其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大思政课”生动教材,为景德镇申遗工作注入青春活力,让千年窑火在文化传承中点亮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焕发崭新生机。
(责任编辑:陶梦飞 审稿:刘小清 陶梦飞)
上一篇:【文明实践】景德镇陶瓷大学青年志愿者联合会赴乐平文明实践队开展社会实践
下一篇:【暑期“三下乡”】景德镇陶瓷大学“瓷韵传承青春行,青耘筑梦践初心”社会实践队在景德镇开展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