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 教职工 
中文   EN
陶大新闻
【暑期三下乡】景德镇陶瓷大学“瓷绘千年 陶韵丹青”实践队赴兴田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时间:2025-07-18  点击:[]  作者:  来源:

本网讯(文/王梓郦 陈奕帆 图/钟贵明 汪志宏)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践行新时代青年使命担当,7月1日至15日,景德镇陶瓷大学“瓷绘千年 陶韵丹青”实践队赴景德镇市兴田乡开展为期15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乡村”和“艺术融入乡村”等形式展开实践,在服务基层、祭奠烈士中厚植家国情怀,用实际行动书写青春答卷。

学子献花怀烈士,青春明志踏新程

程家山烈士陵园

迎着朝霞,实践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程家山烈士陵园。陵园内松柏苍翠,烈士纪念碑庄严肃穆,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金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全体队员列队肃立,向革命先烈默哀三分钟,现场气氛庄重肃穆,每一个人都在心中缅怀那些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献出生命的英雄。在纪念碑前,实践队队长带领全体队员举起右拳,进行庄严宣誓。铿锵有力的誓言回荡在陵园上空,彰显着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决心。宣誓结束后,全体队员依次上前向烈士纪念碑敬献小白花,鞠躬致敬,表达对先烈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

实践队员为先烈献花

队员王妞妞表示,此次祭扫活动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洗礼。通过缅怀先烈,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未来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实践中,用实际行动告慰先烈。

【青年静听英雄事,赤心寻根继精神】

为深入了解学习革命历史,感悟苏区精神,实践队来到浴血程家山皖赣边苏区斗争史陈列馆,通过聆听讲解、参观展品,重温那段烽火连天的斗争岁月,接受红色精神的深刻洗礼。

慷慨激昂讲解斗争史的老党员

陈列馆内,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实物、一段段详实的文字记载,生动再现了皖赣边苏区军民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浴血奋战的英勇历程。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认真聆听了程家山地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与斗争故事,从“苏区军民的鱼水情深”到“战士们的顽强抗争”,从“革命火种的艰难传递”到“胜利曙光的最终到来”,每一个细节都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革命先烈面对强敌时的坚定信念与无畏勇气。

参观过程中,队员们不时驻足沉思、交流感悟。实践队队员宋新天表示:“以前在课本里学到的历史,今天在这里变得如此鲜活。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是一段感人的故事,每一位先烈都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我们青年一代更要铭记这段历史,传承这份精神。”

【青衿漫步寻乡韵,丹心体悟田园情】

“这里不仅是祭祖议事的地方,更是村里代代相传的文化根脉,如今还成了展示民俗风情的‘活化石’。”在太和堂内,当地老人热情地为实践队员们讲述祠堂的历史。祠堂青砖黛瓦,雕梁画栋,斑驳的木门上镌刻着岁月的痕迹。队员们仔细观察祠堂内的木雕、砖雕,聆听着关于宗族迁徙、乡贤故事的传说,深刻感受到传统建筑中蕴含的人文底蕴。

村村民委员会主任为实践队员讲述祠堂历史

离开祠堂,队员们漫步于毗邻的江南小镇。队员们站在茶山高处回望,远处的小镇炊烟袅袅,近处的菜园与茶香交织,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图景尽收眼底。队员们纷纷表示,此次走访让他们看到了乡村在保护传统、发展生态中的新变化,更深刻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

菜园远景

实践队员切身感受茶山

青春持笔绘红墙,热血当歌传赤心

实践队员们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理想的热忱,以斑驳的乡村墙面为天然画布,以五彩斑斓的画笔为沟通媒介,将那些镌刻在岁月里的红色故事、那些熔铸在血脉中的革命精神,细细融入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墙绘之中。

墙绘效果图局部

绘制过程中,队员们大汗淋漓,大家默契地分工协作:有的清理杂草、刷净墙面,让每一笔都更有抓力;有的俯身勾勒精准的轮廓,让历史场景在墙面上渐显雏形。队员们站在墙前静静凝望,愈发深刻地体会到:艺术从来不止于装点,它能为乡村环境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寻常巷陌焕发文化生机;更能如春雨般浸润人心,在观者心中播撒下红色种子,涵养出醇厚绵长的文化气息。让红色故事在乡村的墙面上永远“活”下去,让革命精神在青春的传承中永远“传”下去。

墙绘的准备工作

此次暑期三下乡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薪火相传与艺术的播种耕耘,更是一场直抵心灵的启迪与精神血脉的延续。活动虽短,意韵悠长。队员们纷纷坦言收获颇丰,更坚定了未来的方向:将持续汲取成长养分,以奋发有为的姿态、朝气蓬勃的活力、谦虚上进的作风扎根基层,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用青春之力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陶梦飞 审稿:兰茜 陶梦飞)

上一篇:“艺术经济”微专业:当青花瓷遇见市场逻辑
下一篇:【红色走读】景德镇陶瓷大学“跟着红旗走”实践队赴安徽泾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