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薪火相传,再启华章,为庆祝景德镇陶瓷大学办学115周年,学校校园网设立“陶大115周年”专栏,陆续推出校史回忆文章,带领师生重温一代代陶大人踔厉奋发的峥嵘岁月。

之于陶院,我只是千千万万个学子中的一员;但是之于我,陶院却是青春时期最美的存在,也是第一扇真正向我打开世界的窗口。

2008作者刘妍妍担任瓷博会志愿者
记得2006年的秋天,我带着录取通知书来到了陶院。第一次出省、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看到山川河流……。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一走出景德镇西客站,便看到来自陶院的师兄师姐们沐着春风的笑脸,他们忙碌着接待像我一样的新生,不断引导我们坐上去陶院的接送车。一路上我们边看风景,边在师兄师姐的热情讲解中,感受曾经在书本中无限向往、而今就在眼前现实中的景德镇。
恩师余孝平
从家乡到陶院,从北方到南方,这个跨越对我而言,是新奇的,又是忐忑的。如今十多年过去,再回首四年来的大学生活,感触更多的是母校和老师们给予的温暖与鼓励,指引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作为外语系的学生,我很幸运遇到了非常敬业有爱的专业课老师。大一时候,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发音也不标准,口语表达欠佳更是成为不少同学的硬伤。为了纠正大家的发音,把英语从一门考试学科转为日常技能,以余孝平为代表的外语系老师们付出了很多的心血。还记得在语音课堂上,从最基本的字母发音到句子的语音语调,余老师总是用他独到方法不厌其烦训练每一个同学。“请注意我的口型”在那段时间里成了他重复最多的话。把音乐、韵律融入学习也成了他教学的一大特色。他会拍着手和着节拍带我们背读各类难记的英语单词,也会从英文诗歌中讲解人生的哲理。等发音问题解决了,余老师又出了新招——教我们唱英文歌。中文结合英文,格律结合感情,他的每节课都讲得绘声绘色,细致而深刻。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好的学习方法,还提高了我们的学习能力,这种理念让我们终身受益。
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2008年“中美陶艺研讨会”举行之际,余孝平老师多次对我们这些志愿者进行双语培训,从基本的礼仪常识到专业的陶瓷工艺,从景德镇历史到瓷都特色文化。在他看来,志愿者代表着中国的形象,也肩负着宣传祖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使命,一切都马虎不得,所以他对志愿者提出了勤奋、认真、热情、周到的要求,并对我们进行逐个考查。余孝平老师和外语系的老师们,用自己的博学和严谨,把我们送到更大的舞台历练,为我们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陶大校报记者团的历练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很幸运在大学时加入了校报记者团。如果说以往写文章只是表达自己的一种心境,那么在记者团四年的学习和历练,则使自己从一个单纯的文艺青年向文字工作者迈进。在记者团,我们在吴本荣、曾德生、李明文、陈晓珍、徐胤嫚等老师和其他学校宣传部老师的教导下,我们不仅学会了写文章,还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众多杰出的校友和艺术家们,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千帆过尽的人生光芒。

2008采访国外陶艺家,右2为刘妍妍
2008年,本科教育5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中,我以采编助理的身份参与到校庆文集《岁月如歌》的编辑工作当中,有幸采访到刘远长、宁勤征、祝桂洪等老一辈艺术家和教授。他们艺术和科学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态度,对晚辈真诚无私、谦卑平和的风度,像一缕清风、一轮明月,每每想起,总会感觉心旷神怡,格外温馨。他们博古通今的学问、高山仰止的人格魅力,成为我今后职业生涯和人生行为的准则与学习典范。
2009年暑假,也是在校报记者团的组织下,我第一次来到佛山。陶院师兄们在佛山的成就和佛山的陶瓷文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在2010年毕业季,佛山成为了我择业的首选,并且一直在这里度过了十年。校报记者团给予我的,不只是文学世界的美好和单纯,还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佛山,我们都能相互帮助,相互温暖,像兄弟姐妹一样地陪伴至今。

2009暑期社会实践走访陶城报,前排右三为刘妍妍
作为一名热血青年,我很幸运在大学时期就成为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如果说专业课的学习和在记者团的历练让我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的话,入党和成为大学生“三个代表实践团”的一员,则从精神上和灵魂上让我得到了洗礼。年轻的我们,正是因为认识了党,才认识到人生有更高的追求和更大的意义。在学校时,母校引导我们关心他人,服务社会,我们以大学生党员的名义慰问孤寡老人、帮扶留守儿童,凡事不计回报,奋勇当先。进入职场后,大学时代养成的这种品质,让我们在面对生活或工作中许许多多的困难时,能够更加勇敢和积极地面对,并且秉承着一份担当和利他心不断实践,从而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地充盈和富足。
陶院精神的感召与传承
青春之美,在于全力绽放;大学之美,在于精神之能量。
在陶院,我们不需要去做梦,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每一份认真,都是在通往梦想的路上。虽然我在陶院只生活了四年,但是陶院给予我的能量,足以温暖这一生。
在金意陶工作时,何乾师兄为我们这些陶院的校友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充分的信任,让每个人都能在公司平台上发挥最大价值。带着这份感恩之心,我像在大学时候一样,积极、努力地工作,热心、乐观地生活,参与各种公司或者社会活动,在金意陶度过了整整九年快乐、美好而充实的时光。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我原以为这样已经是无限幸福的人生了。但是佛山校友会的出现,让我顿悟到,也许人生还有更多的可能性,我与陶院的缘分,还应该有更多的延伸,也许过去这些年我所有的积淀,都是为了这一刻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回报母校的培养。
半年前初遇鲍杰军、林伟两位师兄时,便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对母校那种赤子情怀。后来又走近谢岳荣、黄建起、李志林、荣继华、李强等多位师兄,才明白,他们对于母校的这种情怀,是一份“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的拳拳之心,对于年轻校友的这种期待,是一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殷殷之情。
“构建陶大校友在佛山的家,帮助更多校友成长成才成功”,师兄们一致把这句话作为他们发起成立佛山校友会的初衷。老一辈陶院校友在佛山为我们开辟了一方天地,撑起了中国建陶行业的半壁江山。如何让更多的校友继续深耕这片土地,让陶大名片在更大的世界发光发热,成为我们这一代校友新的使命。
我常常想,每个人都与这个世界的一切美好与苦难息息相关。对母校,我们能够做的,唯有继承和发扬母校“诚朴恕毅”的校训精神,团结奋进、奋发图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飞天揽月,站在时代的洪流中浪遏飞舟。
我们感恩,过去的陶院以一片海的胸怀包罗万象;
我们相信,现在的陶大以一座山的气魄傲然屹立;
我们祝福,未来的母校以一颗星的光芒照亮苍穹。
(责任编辑:刘欢 审稿:兰茜 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