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薪火相传,再启华章,为庆祝景德镇陶瓷大学办学115周年,学校校园网设立“陶大115周年”专栏,陆续推出校史回忆文章,带领师生重温一代代陶大人踔厉奋发的峥嵘岁月。


麻汇源在创作石雕作品
为女朋友选择了陶瓷学院
我与陶瓷学院的结缘,说起来似乎是偶然,其实是必然!
2006年我们高中毕业,我和我妻子是高中同学,那时候,她还是我女朋友,理所当然,我特别想跟她在一起。那天考试,刚好国美和陶大是同一个时间,她当时对报考国美没有信心,让我陪她一起考陶院。我高中时期就十分喜欢绘画,本来一门心思想要报考绘画专业,然而陶大并没有开设这个专业。人生有时面临很多选择,我想画画,我将来还有机会,可是面对自己爱的人,也许今天的擦肩而过,明天就再也追不回了,最后我当然还是和女朋友做出了同样的选择,报考陶瓷学院。可惜的是,虽然我因为我女朋友选择了陶大,但造物弄人,她却以一分之差未被陶大录取,并没能留在陶大。好在我们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她成为我的终身伴侣。
为画画而结缘的好兄弟

麻汇源与同学王兴虎合影
除了收获爱情,我在陶大的几年间,也收获了真挚的友谊。大一那年和我走得比较近的应该是徐磊和王兴虎,到现在我们还是经常联系的好兄弟。
说到徐磊,我和他的结识还颇有些戏剧性。因为我十分热爱绘画,常常会一个人不停地作画,很多时候画到深夜也不自知。为了不影响室友的休息,也为了有个安静的独立空间,我打算搬出宿舍,在外面租一间房子。学校里有个职工大爷,他听说我有租房子的想法,就跟我说他有一间闲置的房子,就在学校对面。我跟他去看了看,觉得环境不错,又离学校比较近,就租了下来。
一个人搬出去后,我就有了更多的自由,每天画画成了一种生活常态,房间墙壁上挂满了我自己的作品。有一天晚上,徐磊出校门的时候,看到四周漆黑一片,只有我的房间灯火通明。他好奇走近一看,看到满墙都是画,就径直推门走了进来。他大大方方地自我介绍说:“你好,我是徐磊,我也喜欢画画,交个朋友吧!”我当时正在画画,只穿了个裤衩,看到他进门,就把裤子和上衣一穿,和他聊了起来。我们就这样认识了,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那时候,我们都很单纯,两个同学因为共同的理想和志趣,就成为很好的朋友。认识徐磊之后,我又将他介绍给我的同学王兴虎,王兴虎同样十分热爱绘画。
我们开了人生第一次画展
我们三个经常聚在一起画画并且相互交流,成了校外经常在一起画画的“铁三角”。正是这种铁哥们的关系,徐磊认识的女朋友,也正是我和王兴虎班上的同学,后来也成了他人生伴侣,这不得不说是另一种缘分。那时候,我们每天在一起画画,经常画到深夜,饿了,就在附近夜宵摊上吃个炒粉,偶尔喝个啤酒,那段时间简单又充实,至今仍令我经常回味。
我们三个在大一那年,每天乐此不疲都在认认真真地绘画,不知不觉,加起来居然创作了几百幅作品。当时我们看着画室里这么多画,大家内心都有一种成就感。我们就在一起商量:我们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画了这么多画,应该可以办一个展览,正好邀请一些老师同学过来指点和交流一下,也给我们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于是说干就干,我们先是向学院申请场地,很快就得到学校的批准,将图书馆作为我们的展览场地。于是我们自己张贴海报、设计空间、布置场地。我们邀请了雕塑系姚永康、曹春生等老师过来参观,然后很多同学也过来捧场,姚老师和曹老师首先对我们的作品充分肯定的同时,与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也指出了一些问题,这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们一起在乐天陶社摆摊
大二那年,画展结束后,我就将绘画放在一边,想要学习和接触些新的东西。因为王兴虎是陶艺专业的学生,他经常会做陶艺,用泥巴做出一些有趣的器皿。有一次我看到后觉得挺有意思,便也决定加入他们,开始学做器皿。大家聚在一起学着揉泥、拉坯、复制、翻模,做各种自己想做的小玩意或者陶瓷器皿。
那时候的我们热情都十分高涨,经常搞到夜晚一两点还不睡觉。冬天时,外面天寒地冻的,我们手脚冻僵了,就搓搓手跺跺脚,等身子暖和了又继续干,一直这么互相鼓励练习下去。做着做着,我们就慢慢熟练起来,做的东西也像模像样了。当时有外地人会来景德镇买瓷器,有时候也会顺带买一些小器皿。我们觉得,既然做出了一些东西,就可以拿出去摆摆摊,一方面赚点钱,一方面也是市场对自己作品的检验。怀着这种想法的人有很多,当时雕塑瓷厂里已经有了一个集市,叫做“乐天集市”,我们就纷纷去那个集市摆摊。乐天集市人不多,摊主们大部分都是我们这样的陶大学生,大家更多地还是交流艺术、表达想法、交交朋友,几乎没有谁真的是为了利益而去摆摊,可以说是一群理想主义者吧,那真是一段很有意思的回忆。

姚永康老师到展览会现场指导

首个展览,姚永康、曹春生、张景辉等老师到场祝贺并合影
印象最深的一次摆摊经历是在2008年五一节那天,我们按惯例去乐天集市摆摊,不知道为啥那天顾客很少。日头逐渐西移,眼看快落山了,大家也没卖出什么东西。然后我们不约而同地开始和其他摊主互换东西。我觉得你的那个作品比较有意思,然后你看看我这有没有你喜欢的,大家觉得合适就互换。这个活动进行得热火朝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等到撤摊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东西没几个,大都是换来的其他摊主的作品。我觉得这既是一种交流,又是对其他摊主的一种鼓励和认可。后来几年,我觉得乐天集市的那种浓郁的理想色彩渐渐淡化,商业气息越发浓重,也就不再去那了。
可以说,在陶大那几年的时光,深深地烙上了爱情、友谊与理想的烙印,是我人生长河中最难忘的精彩片段,同窗共读的学友之情,更是人生中最珍贵的情谊。
那些难忘的老师们
陶大有许多很好的老师,令我印象深刻,他们严谨教学态度和平易近人的处世方式,成为我此后职业生涯中为学和做人的典范。他们对待工作的一丝不苟,对待学生竭尽所能,不论熟悉或不熟悉,他们都给予无私的帮助。
比如姚永康老师,他是一位带着西方艺术思潮创新精神,又不脱离本土情怀的现代著名雕塑家,他的写实雕塑与写意雕塑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状态,是我崇拜的老师和偶像。姚老师曾经给我们分享过他的创作理念是“人各有体”,讲究的是艺术创作者要有自己独特的创作符号和精神特征。我对艺术的理解和认知,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姚永康老师的影响,以至于我毕业后开始创作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作品时,第一个想的就是要怎么把自己最真实的、独一无二的情感激发出来,做出以区别于其他人的作品。
另外一位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李林洪老师,李林洪老师的山水画,不拘泥于格式和材质,自然唯美、磅礴大气,他那鬼斧神工的画笔,造就了现代山水瓷画梦幻空间,令人心驰神往。我和李林洪老师的相识也比较偶然,有一次,我拿自己的作品去装裱店装裱,正好看到李林洪老师的作品也在店里,老板正准备将李老师的画给他送去。于是,我就冒昧地托老板把我的画册带给李老师看看,想问一问他对我作品的意见和看法。没想到,李林洪老师看到了我的画后就联系了我,他说我的作品画得还蛮好的,并且和我交流了一些绘画经验。他分享给我的绘画理念是“海纳百川”,让我多去看看别人的,尤其是名家的作品。无论是绘画还是陶艺,或者别的艺术门类都可以借鉴学习。要吸取艺术领域各个文化分支的精神养分,因为好的东西是有共通点的。他的建议给我很大的帮助,我也经常去求他赐教,我们因此变得熟悉起来,走得越来越近。2015年景德镇首届陶瓷绘画高级研修班开办,也是李老师极力推荐我去学习,并且担任了我的导师。那个班的成员,大多数都是在景德镇陶瓷行业非常活跃的一批人,在学习之余,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也让我收获满满。

麻汇源与首展作品合影
我还记得一位特别认真的李磊颖老师,她主要从事粉彩瓷绘创作,她的婴戏图生动活泼,惟妙惟肖,极具生活气息。她的婴戏在陶瓷艺术界独具风格,或许因为她是一位母亲,亦或许她是一位对学生如沐春风的女性老师。李老师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一丝不苟,特别是对自己的作品,绝不肯有分毫的含糊。在我与她相识的那些年,她给我呈现的都是那么一种认真的精神面貌。这种精神面貌也对我的艺术之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可以说,当时陶大那些专业课的老师们,无论自身水平如何之高,都不会板着个脸,让学生学习时不会有压力。那些老师很喜欢和学生们交流,我们与他们聊天的过程也十分轻松,几乎感觉不到身份和年龄的差距。
毋庸置疑,陶瓷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收获了爱情、结识一辈子的兄弟,同窗共读、师承一脉的同学之谊,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情谊。最重要的是,陶大,开启了我与瓷结缘的人生,让我的生活变得有意义、人生有了方向。
(责任编辑:刘欢 审稿:兰茜 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