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 教职工 
中文   EN
媒体陶大
【江西文明网】投身陶瓷六十载,一片丹心白鬓年——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缪松兰
时间:2022-09-16  点击:[]  作者:  来源:

2022年5月12日,缪松兰正在为学生讲授自己的最后一课,作为大学教师,今天这节课罢她也正式“下课”了。60年前,17岁的缪松兰初入陶院,也是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如今身份转变,已执教多年的她要放下手中的粉笔,离开熟悉的讲台,且回首,来时黑发已覆满白霜……“这是我一生的事业。”缪松兰感慨道。

重返母校,命运中的再遇

缪松兰,1945年出生在江西上饶,1962年至1966年间在景德镇陶瓷学院(今景德镇陶瓷大学)学习,毕业后分配至湖南醴陵国光瓷厂工作,直至1979年“文革”后的陶院复办,应学校号召,回调任聘为景德镇陶瓷学院工程系的一名教师。“一边在学院给学生授课,一边要做实验搞科研。那时一切都刚开始,我们这些老师都挑起了发展、壮大陶院的重担。”

凭借自身丰富的理论实践经验和踏实严谨的教学科研态度,缪松兰取得了教学成果与自身事业的双丰收。83年评为讲师,88年评为副教授,97年评为正教授;参与国家、部、省、市、院级科研项目数十项,在国家、部、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从学院的优秀教师、市优秀教师到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中国轻工业部全国轻工业博览会奖、中国轻工业总会中国轻工业优秀新产品奖;2007年,缪松兰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评为中国陶瓷行业有突出贡献的陶瓷科技专家。

心有所向,缪老师的教学路

几十年如一日,教育学生始终是缪松兰心头的牵挂,再延聘了两年后,62岁的缪老师在2007年退休,退休后她继续担任学院教学督导工作、开设全校公选课、并担任指导材料学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等工作。其中,开设的《陶瓷釉制备技术》公选课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烈追捧,课程的热门程度使得它的70个名额常常顷刻间被学生占满。上课时,学生们的目光是炙热的,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望,那一刻,缪老师的心也是滚烫的,更坚定了她将继续扎根教学的决心。

“自己肚子里没有一桶水,怎么教给学生半桶?”捻起粉笔,复杂难懂的理论便在她手下找到了被解开的通路,好似不论是什么问题都能在此处得到答案。60年时间缪老师在脑海里搭建了一座宫殿,见者无人不惊叹其的雄伟壮阔,她慷慨的打开了殿门迎接学子,来感受陶瓷这门学问的魅力、见识它的精妙。

追求自我,绽放在陶瓷教学的事业里

“第一次听缪老师讲课时就觉得非常有趣,于是第二学期又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老师的课程,经过两学期的熏陶,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陶瓷学科的魅力,非常感谢缪老师的细心教导。”陶瓷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的王禹心在课程考察卷的最后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课程受到欢迎并非偶然,科研上的严谨深深影响着缪老师的日常教学。每次上课前,她都会提前20分钟来到教室书写板书,学生们来时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已经在黑板上写得明明白白。“我讲内容,理论和实践从来都不会分开”,采访时缪老师随手拿出一些瓷片,“这些都是我和学生们做的样品,各种釉色都能在这里找到,上课时我都会带去展示。”每次讲到对应的知识点或者典型时,缪老师都会取出实物让学生们传阅。学生在了解了原理背后,看到理论造就成果的实物,再深奥的知识也没有此时给予学生们的来得震撼。

丹心一片,无暇“下课”

随着时间的推移,陶院早已不仅仅是哺育缪老师的母校,不仅仅是她的工作单位,陶院是师长,是朋友,是缪老师的家。“我能做的还有许多,缪老师下课了,却也远远没有‘下课’……”

多年以来,时光没能阻碍她,77岁的缪老师一贯的神采奕奕,行事也身手矫健雷厉风行。缪老师手头并没有停歇,时而翻翻刊物记着笔记,她还要编写有关陶瓷学科的书,她还将继续下去,继续陶瓷的事业。缪老师给自己定下了许多计划去实现,她还带着最初的坚守,做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做一个好老师。

原文链接:https://ziliaoku.jxwmw.cn/system/2022/09/16/011585238.shtml

上一篇:【瓷都经报】强强联合!景德镇又一陶瓷类重要书籍即将出版
下一篇:【大江网】投身陶瓷六十载 一片丹心白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