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台记者看世界!大家好,我是总台驻越南记者王悦舟。
我们今天的报道也是一封寻人启事,一封帮时隔半个多世纪未曾相见的中越师生取得联系的寻人启事。
越南举行“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和越南的经验”国际学术研讨会
这个故事要从今年11月底,在越南举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和越南的经验”国际学术研讨会说起,来参加此次研讨会的嘉宾中有景德镇陶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文华。他此次来越南除了参加研讨会之外,还带着一个委托,那就是寻找六十多年前在景德镇学习过的二十多位越南学生。发出这个委托的是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几位老教师。在这些老师中,年龄最大的宁璘老师已经一百零四岁高龄,另外一位曾元生老师也已经九十六岁。
短短几天的论坛期间,王文华院长虽经多方打听,但还是没能来得及实现几位老师的委托。之后不久,通过一位公派到越南学习的博士,总台驻越南记者了解到了这个情况后,立即开始联系越南媒体,一起来实现老师们的愿望。
1958年9月,取得抗法战争胜利之后不久的越南,把20名学生保送到江西的景德镇陶瓷学院学习。这些学员中的3名技术员,被编入了研究班,另外十几名学员被编入了普通班,分别学习雕塑、釉上彩绘和釉下青花。当时的景德镇陶瓷学院建校不久,办学条件比较简陋,但是为了保证越南学员们的生活和学习,校方不但腾出一栋二层小楼,专供这些学员居住和学习,还配备了很强的师资力量:余翰青、张志汤、魏荣生、黄云富、聂杏生、蔡金台、张友生、丁千、宁璘、赵履安、胡献雅、毛龙汲等陶瓷艺术名家都曾为越南学员授课。这批越南学员在中国的学习时间只有一年半,但学习内容非常丰富,他们学习十分刻苦,也和老师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教授学生们美术课程的有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任志愿军政治部美术组组员的宁璘教授,据他回忆,这些越南学员学习非常用功,课堂上认真听课,即便到了周末,也不出去游玩,而是在画室里学习。宁璘教授在回忆文章中写道:“(越南学员)严肃的生活习惯、惊人的学习积极性加上克服困难的毅力,特别使我感动,也使我们在校的许多学生为之感动!”。学校为了丰富这些学生的课外生活,每逢越南民族节日也都会组织联欢、唱歌、舞会等庆祝活动。
1960年3月,学员们学成归国。离校前夕,学员们满含着热泪到老师们家中一一告别。在送别仪式上,学员们和送行的老师都是热泪盈眶,学员梅吉芳和阮氏幸福作为代表对校方和老师表示感谢,也邀请老师们到越南考察。
为了保证学员们顺利回国,学校派了一直负责学员安保工作的保卫科副科长曾元生一路护送学员们到中越边境。当时的口岸非常简陋,没有餐馆也没有旅社,曾元生护送学员入境越南之后,在车站的椅子上过夜,受凉导致感冒发烧,第二天便拖着病体,历经四天三夜才回到江西。
这些越南学员回国后,全部进入河内陶瓷厂,团长黄明高担任厂长。目前,越南的陶瓷工艺水平在东南亚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在青花瓷产品更是广受欢迎。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有越南学员随团到中国访问,曾经提出希望再回学校看望老师们。但是由于当时学校被停办,这次回访终究没能实现。
景德镇陶瓷学院重新开办后,虽然学校的很多资料在动乱中散失,但是副院长颜惠崇根据老师们的回忆,把这些越南学员的情况写进了校史,并找到了那些学员的名字:黄明高、王英、金玉勤、黄道庆、陈友发、丁氏欣、范氏青雨、陈氏秋香、阮氏侵、黄文豪、杜氏茹、陈氏得、陈氏发、范氏旺、梅氏园、陈六球、黄氏金科、阮氏秋水、阮氏幸福、梅吉芳、张德荣。根据老师们回忆,这些学员很多都是抗击法国侵略者战争中建立功勋的烈士的子女或眷属。
景德镇陶瓷学院于2001年重新开始招收越南学员,并于2016年更名为景德镇陶瓷大学,目前学校有六名越南学生在校学习。虽然当年那批学员已经毕业六十多年了,目前掌握的线索也很有限,但是记者还是很希望能帮这些师生重新建立联系,因为那份深厚的师生情谊并不会被岁月冲淡,更是中越两国友情的一份宝贵见证。
目前,越南媒体《时代》杂志已经表示将配合寻找,向各界呼吁,邀请有学生或家属信息的人士联系媒体,共同贡献力量,帮助那些时隔半个多世纪没有见面的师生建立联系。后续进展,我们会继续关注。
以上是总台驻越南记者王悦舟在当地的观察。
来源:央视中国之声《总台记者看世界》栏目
上一篇:【江西新闻】304件女陶艺家艺术作品亮相景德镇
下一篇:【中国教育新闻网】景德镇陶瓷大学举办2024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智联·瞰见”设计与产业协同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