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 教职工 
中文   EN
媒体陶大
【人民日报】昌江水,万国瓷
时间:2025-04-23  点击:[]  作者:  来源:

“千年瓷都”景德镇,一直是许多中外陶瓷爱好者心中神往的地方。这天一早,我在瓷友的陪伴下,来到江西景德镇昌江畔。

昌江养育了景德镇的千家万户,也曾是古代商路上的重要通道。清晨的江面波光粼粼,微风吹过,泛起细碎金光。我站在岸边,凝视水底沉积的不同时代的瓷片,仿佛听见它们在诉说瓷都的前世今生。

当年的千舟万帆从这里出发,满载如玉似金的瓷器,经鄱阳湖入长江,漂洋过海,走向世界。各国的特产、釉料、颜料、瓷土,也经这里走进景德镇的千窑万铺。昌江虽浅,却连通五洲四海。

沉思间,几位身背画架、手提相机的外国朋友迎面走来,在江畔选好角度写生。待他们在几株松树下安顿后,我用汉语和他们交谈起来。加拿大画家雷菲力向我解释选择昌江而非窑场和博物馆写生的原因,在他们看来,这条河不仅哺育了景德镇,也流淌着千百年来当地陶瓷匠人代代相承的技艺传统与工匠智慧。

“我也是个陶瓷爱好者,想把昌江的故事画进画里、烧进瓷中,让它的美丽漂到大洋彼岸。”雷菲力告诉我,他已是景德镇的老“瓷人”:30多年前,他初来瓷都,便被深深吸引,随后迁居于此。如今,他与几位国际友人尝试在创作中融合西方水彩、中国水墨与青花瓷板画。瓷都景德镇,因文化多元而迷人,因开放包容而留人。

告别这些写生的朋友,我前往景德镇陶瓷大学。在这里,国际陶艺工作室驻场艺术家项目展览正在举行。展厅中的陶艺作品由20多个国家的艺术家创作,琳琅满目,风格各异。

我们停在一件裂纹釉作品前。它的器型类似中国古代的酒器觞,如玉般玲珑剔透,布满纵横交错的裂纹。工作人员介绍道,这是日本艺术家宫崎郁美在景德镇创作的作品。宫崎郁美钟爱中国宋代陶瓷,深受宋代陶瓷器型与纹饰启发。她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作品,使当代美学与经典韵味相结合,不偏不倚,自成一格。

在景德镇陶瓷大学,我邂逅了来自德国柏林的加布里埃来。她是柏林一所大学的陶艺老师,见到我们就爽快地打开了话匣子。“我有位从事陶艺的中国朋友,他总跟我说,陶瓷艺术的‘根’在景德镇,应该来这里看看。”她向我展示手机中的作品,“驻场3个月里,我创作了30件作品,更大的收获是这段经历点燃了我的创作热情。回柏林后,我会把这里的故事分享给我的学生和同事们。我还会回来,继续在这里寻找陶艺之根。”

走出校园,望向街道两侧鳞次栉比的瓷器店、工作室与熙攘人群,耳边传来瓷友的介绍。如今景德镇的“洋景漂”已有数千人,他们有的定居创业,有的如候鸟一般往返国内外,也有人住在北上广深,把工作室设在景德镇。我问瓷友:“瓷都的魅力到底是什么?是瓷器,还是环境?”他答道:“都有。但真正让这座小城窑火不灭的,是传统文化与当代陶艺的水乳交融与创新发展。”

是啊。中外年轻艺术家来到这里,不仅为精美瓷器而来,更要寻找一种新的艺术语言。他们在这座看似传统的小城,找到了最适宜创新试验的土壤。近年来,中外艺术家在这里创办了成千上万个工作室,随着御窑景区文创街、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三宝国际瓷谷等新空间的建成,瓷都焕发出新的光彩。“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当代画卷,正缓缓铺展。

景德镇如同一片陶艺的大海,海纳百川,不拒细流。在这里,为了守望一座城市的传统文化,可以择一业,越千年,代代相传;为了熔铸现代文明,也可以万国共一城,和而不同。站在奔流不息的昌江畔,遥想“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的繁忙景象,我心中无比欣喜:愿这千年瓷都窑火永续,中外“瓷人”瓷心不老。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3huFXEC-WykUqxH91soug


下一篇:【新华社】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千年瓷都”景德镇的“非洲候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