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文/刘小平)5月12日下午,首都博物馆副馆长、二级研究员应邀做客我校高岭讲坛,在新厂校区逸夫楼105作了题为《身临其境—在考古遗址博物馆中穿越古今》的讲座,共计70余名师生到场聆听。

讲座上,黄雪寅从考古遗址的价值及成果转化、考古遗址与博物馆的共生关系、考古遗址展的解读误区、“借景还生”的考古遗址博物馆展览及考古遗址类展览的发展前景等五个方面对考古遗址博物馆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聚焦考古遗址类博物馆的文化阐释与公众传播,系统解析考古成果的学术转化路径、遗址与博物馆的共生逻辑及展陈实践的前沿问题。她谈到,当前,考古遗址博物馆中考古遗址展“同质化”造景现象严重,并强调,在大众化博物馆教育的前提下,应当摒弃媚俗思维。针对当前博物馆展陈中出现的“信息碎片化”、“场景同质化”问题,提出“借景还生”理念,主张以考古现场为叙事原点,结合数字化技术实现考古成果的公众话语转译。希望博物馆未来能够在坚守“真实性”原则基础上,加强数字化导览,优化线路设计,提高适老适幼性,做好大众化解读。
讲话结束后,在场师生积极与黄雪寅就“国家博物馆的参观方式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及“博物馆热”这一热门话题时,黄雪寅谈到博物馆开放管理。她认为,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换位思考”能力,制定合理的分众管理机制必须思观众所思、想观众所想。
黄雪寅,首都博物馆原副馆长,二级研究员,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访问学者、国家文物局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定级暨运行评估专家、中国博物馆协会城市专业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学术顾问、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学位论文评审专家、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理事会理事、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博物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文物图谱编撰出版专家委员、北京文博发展智库专家、北京市文物局青年培训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多年从事历史文化与文物研究,欧亚草原带动物纹饰研究方面颇有建树,著有《追梦中原一-从嘎仙洞到龙门石窟的拓跋鲜卑》等论著论文;多年从事博物馆藏品管理、藏品研究和展览策划与实施工作,在近现代物证征集理论和实践方面,如《论当代“物证”的“藏品”价值》等博物馆学专论得到国际博物馆界的高度关注和肯定。策划和主持的展览多次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奖,在国际交流展览的策划与实施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责任编辑:陶梦飞 审稿:刘小清 陶梦飞)
上一篇:我校2位教授入选2024“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下一篇:我校在固态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领域发表顶级期刊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