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 教职工 
中文   EN
陶大新闻
【暑期“三下乡”】景德镇陶瓷大学学生社团服务中心实践队在浮梁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时间:2025-08-06  点击:[]  作者:  来源:

本网讯(图/李星龙 龚欢 文/陈鑫怡 张思语)6月25日至30日,景德镇陶瓷大学学生社团服务中心社会实践队深入浮梁县湘湖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肩负传承使命,踏上红色征程,在湘湖镇的青山绿水间,实践队员以青春浇灌理想,让革命火种在乡土生根,谱写了一曲赓续薪火的青春华章。

抚今承昔热土荣光,铭心承志基因永续

6月25日,实践队员首站抵达湘湖镇前程村。这里曾是中共浮梁县委红色核心区域,如今“红色名村”的称号依旧闪耀热土荣光。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中共浮乐婺中心县委纪念馆展柜内的展品与照片上,呈现着浮乐婺中心县委艰苦奋斗历程。实践队员感慨:“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传承精神,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土壤中茁壮成长。”

图1 实践队员参观前程村浮乐婺中心县委纪念馆

重走古道叩问初心,触摸窑痕解码文脉

6月26日上午,实践队员抵达进坑村,依托该村“陶瓷遗址+红色脉络+乡村振兴”的资源,在古窑残垣间重走革命道路,于瓷茶文化交融中解码初心。沿千年瓷石古道前行,山下宋代窑址映入眼帘:裸露的窑砖与斑驳碎瓷片诉说往昔,仍能感受到当年烧制留存的釉斑痕迹。村史馆内,玻璃展柜陈列着缺角瓷碗、磨钝修坯刀,墙上悬挂褪色老照片,队员们踏入馆内宛如穿越时空,深入进坑村深厚历史文化脉络。

图2 实践队员参观进坑村村史馆

随后,实践队员参观东郊学堂特展。展览通过宋代青白瓷展品、茶宴场景复原及文献资料等,构建“可触摸的宋代”历史图景。青白瓷又称影青、隐青、映青,是宋代风靡一时的陶瓷,为宋代六大窑系之一的青白瓷系,其独特釉色和风格,以及瓶、壶、盏托等造型特征,体现宋代陶瓷高超技艺与深厚文化氛围。玻璃展柜中,宋代原器与当代仿品并置,直观展现宋代青白瓷“白如玉、薄如纸”的美学特质。队员感叹:“进坑村不仅是考古遗址,更是宋代陶瓷文化的活态实验室。”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在于让历史智慧介入现实,在保护中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图3 实践队员参观进坑村东郊学堂特展

根脉清泓织就和谐锦,耘者丹忱映照赤子心

6月27日上午,实践队员抵达洞口村,在村干部引领下参观农耕文化长廊,感受农耕文化魅力;探访冬暖夏凉的天然洞口——其中不仅是村民生活的甘露,更是滋养一代又一代洞口人心灵的源泉;观看文化长廊,系统了解农耕知识体系。洞口村的实践探索,为队员揭示乡村繁荣的精神密钥:农耕如根深植厚土,清泉似乳孕育丰登,文化似脉滋养千秋,三者交织绘就今日乡村和谐画卷。

图4 实践队员参观洞口村农耕文化长廊

这份和谐画卷的底色,离不开一代代耕耘者的奉献。怀着敬意与关怀,实践队员们随后走访了村中的老党员。队员们细致询问他们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所需。这不仅是一次物质的关怀,更是一场精神的接力——老党员们身上沉淀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农耕精神,如同那滋养万物的山泉,是乡村发展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

图5 实践队员走访洞口村老党员家庭

沉浸烽火铁骨证丹心,砥砺誓言青春铸忠魂

6月27日下午,实践队员抵达西安村张仁海烈士故居。队员观看由张仁海事迹改编的微电影,情节催人泪下,众人静默观看时仿佛置身革命年代,深切体会革命成功不易。张仁海故居曾是烽火岁月中中共浮梁县委所在地,讲解员详细阐释革命历史,队员静默肃立、仔细聆听,深刻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内涵。

图6 实践队员参观西安村张仁海烈士故居

张仁海与张松清烈士牺牲前相互扶持站立,即便被国民党残酷砍去双腿仍不屈服,直至死前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这种坚定革命信念与无私奉献精神,成为激励队员前行的强大动力。

图7 实践队员在西安村学习后合照

此次实践,队员在红色实践中触摸历史脉搏,褪色标语与生动讲解让历史焕发新生机与温度。队员深刻体会和平繁荣的珍贵,明确自身历史责任与使命担当,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将实践中汲取的力量转化为前行动力,在新时代传承红色精神,书写青年一代的奋斗篇章。

(责任编辑:陶梦飞 审稿:刘小清 陶梦飞)

上一篇:【文明实践】景德镇陶瓷大学学生社团服务中心文明实践队在浮梁县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下一篇:【暑期三下乡】景德镇陶大学“陶星火”暑期社会实践队赴湘湖镇西安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