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图/李星龙 付曌君 文/陈鑫怡 张思语)6月25日至30日,景德镇陶瓷大学学生社团服务中心文明实践队深入浮梁县湘湖镇开展暑期“三下乡”文明实践活动。实践队员通过红色基因寻访、陶瓷文脉探秘、生态文明实践等形式,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浮梁山水间描绘了一幅青春助力乡村新貌的生动画卷。
寻访旧址烽烟,追思峥嵘岁月
6月25日,实践队员抵达前程村。该村总面积30.1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0%,生长有红豆杉等珍稀植物。在村干部带领下,实践队员参观浮乐婺中心县委纪念馆。该纪念馆建于浮乐婺中心县委旧址之上,展陈内容分为中心县委革命斗争概述、实物展示、英烈谱和抗日先遣队转战浮乐婺四个部分。通过革命时期的枪支弹药、生活用品、文件资料等展品,直观呈现革命斗争时期的艰苦条件与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精神,使队员们对那段历史形成清晰的整体认知。在纪念馆内,实践队员心怀崇敬,凝视着革命先辈遗物,深刻体会到他们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图1 实践队员参观前程村浮乐婺中心县委纪念馆
探秘瓷都摇篮,寻迹千年窑火
6月26日,实践队员抵达被誉为“瓷都摇篮”的进坑村。该村凭借丰富的陶瓷文化和旖旎自然风光,大力发展休闲观光业。在村干部带领下,实践队员沿村史馆、国山下宋代窑址、瓷石加工水碓和东郊学堂的宋代制瓷风情路线开展研学活动。村史馆内,陶瓷文物、工具及古代制瓷场景模型一应俱全,生动再现了进坑昔日的辉煌。队员们沉浸式感受宋代制瓷的工艺魅力,深刻体会“只要泥土仍在掌心流转,文明的生命力便会永远年轻”的深刻内涵。

图2 实践队员参观进坑村村史馆
探幽峻岭藏村落,启扉山门焕新颜
6月27日上午,实践队员抵达洞口村。该村地处浮梁、婺源、祁门三县交界,海拔800米的山坳形成天然屏障,使其深藏于皖赣交界的群山之中。实践队员在村干部带领下,参观农耕文化长廊,深度领略乡村振兴成果;探访天然洞口,领略其独特的自然之美。同时联合村民开展“清洁家园·文明洞口”行动,分组清理卫生死角与河道垃圾,并向村民传授垃圾分类知识。活动过程中,队员们与村民并肩清扫道路、聆听老人讲述村庄变迁史,深刻体会到文明实践是双向互动,激发建设美丽乡村热情。

图3 实践队员参观洞口村状元桥

图4 实践队员清扫洞口村村道
谒旧址血火峥嵘,燃薪火信念长明
6月27日下午,实践队员抵达省级红色名村西安村。中共浮梁县委旧址坐落于此。实践队员探访中共浮梁县委旧址展陈馆(革命烈士张仁海故居),馆内展品多样,内容丰富。在讲解员带领下,队员们在旧址放映厅观看红色微电影《我的父亲张仁海》,通过聆听浮东南游击根据地创建过程、浮梁县委发展历程、革命先烈事迹,全面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队员们不仅汲取了丰富的革命历史知识,更在与革命旧址、文物的互动中,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与伟大情怀。

图5 实践队员观看红色微电影《我的父亲张仁海》

图6 实践队员参观西安村张仁海烈士故居
为期6天的文明实践活动圆满结束。这段行程不仅是服务乡村的实践之旅,更是一堂生动立体的成长课——于浮乐婺中心县委纪念馆,实践队员深切触摸到革命先辈的精神余温;在进坑村千年窑火旁,队员们亲眼见证了文化传承的不竭力量;于洞口村的共建行动中,队员们深切感受到乡村振兴的强劲脉搏;在西安村的红色故事里,队员们深深汲取了信仰的滋养。实践队成员以脚步为尺,丈量着广袤的土地;以行动为笔,传递着无尽的温暖;将青春的力量,融入乡村发展的滚滚时代浪潮之中。此次实践的结束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景德镇陶瓷大学学生社团服务中心文明实践队将继续以“小我”融入“大我”,推动实践成果转化为长效服务机制,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图7 实践队在西安村学习后合照
(责任编辑:陶梦飞 审稿:刘小清 陶梦飞)
上一篇:我校召开暑期安全生产工作推进会
下一篇:【暑期“三下乡”】景德镇陶瓷大学学生社团服务中心实践队在浮梁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